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优先被中国政府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得益于中国数字技术的强大,硬科技和软技术的结合正在创造新的就业需求和劳动供给,同时新技术使就业者的时间利用更加充分和自由,出现了零工经济,如网络写手、文创设计师、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兼职外卖、电竞人才、直播网红等。
一方面,零工经济作为一种创造型就业,对正规就业市场形成补充。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中国零工经济从业者将达到7200万;另一方面,传统“公司-员工”的雇佣模式转化为“技术-个人”的自雇佣模式。零工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也引来诸多争议。它是无奈之下的低端就业,还是未来突破就业窠臼的新战场?
一、零工还是临工?经济还是不经济?
零工不是临工,更不是临时工。零工(Gig)是新技术框架下的全新就业模式,它并非低端就业的代名词,它的本质特征是利用新技术提高单兵效率,进而突破就业的时空锁链。因此,无论从效率上还是效果上,它是比传统就业更具经济性的就业模式。具体而言,它具有传统就业所难具备的几个特点:
(一)技术放大技能优势
通常,零工经济利用数字技术快速匹配供需双方从而达成交易。从供给方(即零工经济从业者)来讲,其技能积累和能力提升脱离公司需求,而是自己自由选择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地图定位技术、视频剪辑技术)来打造自身的技能优势。从需求方(即接受零工经济服务的消费者)来看,通过按需下单,消费者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技术遴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服务者,使最具技能优势的零工者实现“能者多劳”的马太效应。
(二)技术提升消费自由
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用工模式被改变:与传统的就业关系相比,“企业-员工”的雇佣关系被打破,“平台-个人”的交易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和工作形式。固定的工作制和朝九晚五的工作形式转变为时间短、用工灵活的临时订单式自由职业者。在某种程度上,零工经济更是一种寻求自我独立性和灵活工作时间的对等式独立工作者。它的最大价值和灵活性在于可以根据自身的选择和时间安排来接受不同的工作任务。
(三)技术带来就业分化
鉴于劳动供需双方的行业特点,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零工市场正在向两个层次分化,即低端零工市场和高端零工市场。网约车、兼职外卖、快递员、微商卖手等以计件制为核算报酬依据的行业为低端零工市场。据有关研究显示,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对零工市场粘性更强,比如失业人员、下岗群体或者是有过负面影响的求职者,零工经济为低人力资本群体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在高人力资本的高精尖人才市场,生物、医药、IT及咨询行业是高端零工市场的前沿阵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成为高端零工市场的潜在有效供给。
零工经济既然是技术的产物,那它必然具备经济性,一方面,零工经济促进闲置资源有效配置。零工经济创造的最大价值在于对社会闲置资源(时间、技能等)的有效利用和再次配置。通过“平台-个人”的交易模式,企业可以快速整合一支在各自领域具有专业特长的综合技能团队。对企业而言,更加多元的劳动力供给生态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有助于构建全新的人才利用模式,增加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例如,海尔的组织构架已经取消了中层组织,在内部建立起了资源的零工市场:员工变成创业者,传统的组织结构变革成3000多个基于产品需要而临时组建的小微组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零工经济一方面提升了公司经济活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最终有助于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零工经济提高就业效率和质量。零工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劳动力错配的市场化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它刺激产生了新的劳动需求和有效供给,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市场而言,零工市场是对正规就业市场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内,零工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对稳就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相信随着数字化的加深和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技术进步驱动的劳动力市场化创新将会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对个体而言,这种灵活、自由的雇佣模式不仅可以促使工作生活均衡,还有助于个体更加高效的工作和产出。
再者,零工经济有助于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平台经济现象,零工经济可以让各类生产要素以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形式进入到各类生产活动,它拓展了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范围。通过平台,企业可以不再囿于自身资源所限,向外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更为匹配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即,通过零工市场创建“众多企业需求-平台-众多解决方案”的开放式人力资源系统,让更有创意、更有技能的外部资源进入到企业内部决策系统。在日益激烈和多变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中,封闭的生态系统必将进一步丧失竞争优势,而更加开放和创新的零工经济模式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方案创造性。
二、零工就业,可望与可得
零工经济用工方式的灵活性和流动性,这是它吸引人之处,是新新人类们渴望选择它的动因所在。但是,零工就业的规范脱离了传统用工关系下的社保政策和各种保障机制,使很多零工岗位对普通人显得可望不可及。零工经济面临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如何突破零工社保障碍?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基础之上,而零工经济无法有效确定长久的雇佣关系,于是零工者参保难问题一直存在。当然,现有政策对自由职业者的社保问题也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但仍然存在较大限制,主要体现在:(1)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参保成本较大;(2)社保缴纳的基数由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决定,而低端和高端零工市场收入差距大。
二是如何实现配套跟进?随着零工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灵活用工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技能培训问题、带薪休假问题和权益保障问题都缺乏较为系统的准备。传统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是一种二元体制,现有的政策配套和运行机制较大影响了零工经济就业人员的技能提升、福利获取和权益保障。
三是如何平衡内部监管和外部审核?一方面,对企业来讲,无法对零工市场获取的劳动力素质进行全面评估和有效督导,很难保证零工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存在一定的用工风险;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个人对企业的履约能力和信用等级缺乏有效的信息评估,在订单完成之后的权益保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任重道不远,零工经济未来之路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但各级政府会同新技术企业正在合力围剿这些顽疾固症,在可见的未来,零工经济市场有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一)零工社保制度实现突破
构建新型劳动关系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改进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制度,例如社保费用由个体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承担、建立个体参与社保的“灵活入口”,拓展直接参保的多元模式。此外,在大数据平台下,有望将个体税收申报和社保参与相挂钩。
(二)非正式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新技术企业正在利用自身信息和资源优势,打造非正式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和员工技能不足的现状,为零工者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技能资质背书。另一方面,可借鉴的经验正在形成,作为“独立工作人”的零工从业者群体已经开始寻求建立行业内的工会自组织,以集体对话的形式维护员工的带薪休假、劳动时间过长等合法福利权益。
(三)市场监管提前到来
首先,营造规范的市场法制环境,为零工经济构建的新型劳动关系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对灵活用工的劳动关系会前置性构建包容的市场环境。在这方面,具体的进展包括一方面,完善内部监管流程;另一方面,加强外部信息审核机制和市场准入规则,确保雇佣双方的信息真实有效。
文自作者:魏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新动能研究组”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